【#SCFF2017】“从电影看幕后”的3部纪录片
华语电影节不仅是让本地观众观赏海外著作,也推出了结合艺术和故事的纪录片。
《海报师》(The Posterist)
香港 | 片长:71分钟 | 分级:PG13(少许裸露画面)语言:广东话 | 字幕:中英文 | 导演:许思维
关键词:电影海报·绘画艺术·阮大勇·70年代·纪录片
《海报师》是首部关于香港艺术家阮大勇先生的真实纪录电影。原本在广告业工作的他,因为一次征海报设计,开启了不一样的创作道路,作品超过200套。
透过不同的访问对象,纪录片带出了阮大勇的才能所在——能够画出演员/角色的特点,提炼电影精髓,浓缩于一张海报。他笔下的演员包括李小龙、许氏兄弟、周星驰、成龙和洪金宝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导演许思维是许冠文的儿子,42年前阮大勇为他父亲的《天才与白痴》画了电影海报。
《拟音》(A Foley Artist)
台湾 | 片长:100分钟 | 分级:PG语言:华语 | 字幕:中英文 | 导演:王婉柔
关键词:电影制作·音效师·纪录片
“拟音师”是每部电影幕后的重要功臣之一,配合画面和剧情,负责音响创作。
电影发起点:一盘猪耳朵
导演王婉柔怎么会想到拍摄这部纪录片?据她的网志介绍,一切从一盘猪耳朵开始。
有一天,方桌上摆了一盘猪耳朵,底下压了一张纸条,
是录音室胡定一师傅留下的,写着这是上午做声音的道具,
做完了分给大家吃。
是什么样的电影,会用上猪耳朵做声音?
《拟音》纪录了台湾资深音效师胡定一的创作生涯,跟着他的脚步,追索台湾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声音制作——由远到近的脚步声、倾盆大雨逐渐停歇,这些细节为电影增加了立体感。但你听到电影女主角的脚步声,却是60几岁的老师傅踩着高跟鞋,在无声空间录的,你能想象吗?
纪录片中也让观众一睹整个工作程序,从拍摄现场到后期录音,配音、配乐、音效到混音,对于有兴趣朝这方面发展的媒体学生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。对于电影迷,也是学习关注片中细节的起点。
《风》(Wind)
马来西亚/香港 | 片长:33分钟 | 分级:PG语言:中英语 | 字幕:中英文 | 导演:苏忠源
关键词:电影经验 · 走遍多国 · 纪录片·杜可风·Christopher Doyle
《风》讲述如风般自由与乐观的创作人杜可风(Christopher Doyle)不平凡的生命和电影经验。他三岁时,为了学游泳被父亲丢入海中,这是他生命中最早的记忆。后来他当过货船甲板水手(deckhand),也融为以色列Kibbutz农业社区的成员,甚至打过井,最后在32岁时,拍了第一部影片。
80后导演苏忠源:《风》是低潮时期作品
这是37岁导演苏忠源的第二部纪录片。2013年,他走进蔡明亮的世界,为不喜欢入境的他拍摄了人物纪录片《昨天》,在国际影坛受到了关注,让人难以想象是新手的作品。
【#SCFF2017】“从电影看幕后”的3部纪录片
Reviewed by 林慧颖 Hui Ying
on
星期五, 四月 28, 2017
Rating:
